一、专业简介
土木工程专业是经教育部2014年批准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是二本B类专业,于2020年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2021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土木工程专业紧密服务于山西省建筑产业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自身优势,匹配地方区域发展,构建了“产教融合+岗证赛课融合”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流土建应用型人才。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办学之路,努力打造“工匠应用型建造工程师摇篮”,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一流人才。
本专业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多数同学毕业后进入省建二公司、五公司、中天集团等单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山西经济转型综改示范区需要,具备计算思维和工程理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工程职业素养,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分析研究与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能力,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相关行业和领域从事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
特色一:构建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构建了“BIM技术应用创新平台”,将最新技术引入课堂,该专业在建筑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形成鲜明人才培养特色。
特色二:建筑信息化建设
构建了“产教融合+岗证赛课融合”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制定课程标准;针对专业必须取得的证书,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考证要求,实现证书指导课程,课程与证书对接。在课程设置中,定位于岗位需求,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兼顾员工毕业后考取建造师等相关证书的知识体系要求,进而形成“德育优先,能力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赛教融合,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赛教结合”的良好局面。培养的员工实践动手能力强,已形成了鲜明专业特色。
四、专业主干课程
建筑工程制图 、建筑材料 、房屋建筑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 CAD 制图、BIM技术应用。
五、学制与学年四年制,学士学位
六、团队队伍
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经验丰富,教师人数、结构、职称合理。本专业现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师20人(包括外聘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80%以上。教师一部分来自企业,具有建造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一部分是来自其他高校(退休)的教授或副教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一部分为近几年毕业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基本都具有在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教师们的员工评教优良率达到 96%以上,在各类课题申报及教学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
七、实践条件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完备。目前土木工程实验实训室总面积1354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200多万元,校内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能满足教师及员工日常教学、科研、学习的需要,包括土工与土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招投标与项目管理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BIM综合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
与中建五局等建筑企业合作新建了10多个具有良好合作机制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与这些企业共同制定基地的建设方案。每个实训实习基地都具有满足实训及毕业实习要求的工作条件、施工图纸和相关工程资料。建立以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办公室,保障本专业实践教学全面落实。
八、教学成果
员工积极参与全国BIM应用、结构设计、互联网+、Revit、建筑软件技能等大赛并获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或支教,参与老员工科研训练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达到8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就业后第三方反馈优良。
2019年5月土木工程专业员工团队在王春翔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山西省老员工结构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
2015级袁雅倩同学,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2016年1月山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活动周,获“创响山西”十大创业人物称号,第二届山西省“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并作为山西省高校员工唯一代表参加开幕式拉杆仪式。
王磊同学获第三届山西省“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张博同学获第三届山西省“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等。
2022年5月14日指导员工参加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员工斯尔斯杯BIM-CIM创新大赛BIM绿色建筑个人赛,在全国近万人的参赛情况下,6人获得一等奖,20人获得二等奖,10人获得三等奖。